中國制造離工業4.0有多遠
導讀:“工業4.0”由德國西門子、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多家德國領軍企業和權威研究機構于2011年所提出及倡議,并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向全世界推出制造業升級的方向,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由此掀起了世界各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美國提出了“制造業復興計劃”……這次轉型升級的浪潮是世界制造競爭格局的需要,它正當時。
――赴德參加2018漢諾威工業展有感
2018年4月,有幸作為帶隊導師跟隨吳曉波頻道-飛諾旅行組織的100多位中國企業家一起遠赴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現場感受德國“工業4.0”的盛況。深入德國企業實地考察了“工業4.0”的落地實施情況,并與多家德國“工業4.0”的倡議方和踐行者企業高層進行了溝通和探討,感受非常深刻。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柔性化……世界各國制造型企業從想法到行動、從方式到動作,它正發生。
我作為一名為制造型企業管理轉型升級的研究和服務者,親歷漢諾威工博會各個展臺,現場感知各國先進制造型企業的新技術、新管理、新理論。今年,我首先去了西門子數字化企業展臺,映入眼簾的是今年的展覽主題:“Digital Enterprise-implement now”實現數字化企業,正當時!這意味著提了多年的“數字化雙胞胎”可以在各個行業落地實行了,西門子企業本身及服務的客戶已經產生了許多具體案例。通過“數字化雙胞胎”能夠讓企業從研發到出貨的整個生產過程,在物理和虛擬兩個維度通過數字化同步起到組織記憶的作用,形成企業的實時“大數據”。數字化企業讓企業設備互聯、生產狀態互聯、生產過程信息互聯,讓“工業4.0”的進程在高度自動化的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談到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難與痛,難免有點宏觀樂觀,微觀悲觀之感。
宏觀樂觀的是: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具備了系統地、完備的供應鏈優勢;連續幾年中國本土企業的專利技術獲得數量等體現出的創新能力穩居世界前列,既有保持世界制造工廠中心的能力和決心,也呈現出了承接世界創新中心的潛力和信心;中國強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市場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有著非常好的“土壤”。
微觀悲觀的是:中國制造依賴的粗放式人口紅利、土地優勢、政策優勢等正在逐年消失;某些行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急需早日掌握“中國芯”;中國制造從業者的職業化能力有待提升,許多特定行業屬性的專業人才非常欠缺,整體從業者職業化程度不高。
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總體前景還是非常樂觀的。當然,樂觀也好,悲觀也罷,始終堅信勤勞勇敢的中國制造從業者能化危為機。且中國許多制造型龍頭企業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隨著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崛起,渠道多樣化,運營標準化,實體企業的機會比過去會更多。外在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一個一個的企業和企業家思維不斷地轉型升級,特別是中國大量的年產值1個億―10個億之間的企業,是我們國家工業企業的多數群體。它們是中國制造的中流砥柱,也是我常年研究和駐廠咨詢服務的對象,這么多的中小企業如何轉型升級,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這些企業轉型升級成功與否是中國制造整體水平的體現。
這些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如何達成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的目標呢?我們離“工業4.0”有多遠?筆者通過多年的企業現場調研及連續幾年的漢諾威工業展的考察,個人認為中國中小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企業管理精細化
企業一切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管理的升級,管理是藍海,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是我們每個企業當下的必修課。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升級,全球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無不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從管理升級入手,先讓企業在這次全球的洗牌中生存下來。
管理精細化的背后是團隊的職業化,專業化;是管理流程的標準化,企業運作的體系化。我們的企業家也需要打破原來簡單地商業思維,快餐思維,要通過精細化管理向匠人思維轉變;
第二:生產過程自動化
即我們經常通俗地稱之為“機器換人”,許多中小企業的生產過程還是比較傳統的手工生產或單一的機械化生產。當然,沒有必要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可以先從單個工序的單點自動化開始改起,逐個工序改造。
制造型企業是重資產、重投入型,需要理性的決策。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思維來進行自動化改造,當我們不能做到全線自動化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協作機器人這種人機協作的方式。西門子、ABB、博世等德國龍頭企業也是通過多年的研究并一次一次地改善才會有今天的成果,在完成自動化以后再考慮“工業4.0”的柔性生產與智能生產;
第三:流程管理信息化
當管理精細化和生產自動化在企業中落地后,再將企業流程操作信息化,包括ERP、MES、CRM等等管理流程和動作信息化,通過信息化減輕對個人經驗的依賴,提高組織效率,形成企業的組織記憶,有助于企業的精細化管理。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一定是流程改善在前,動作信息化在后,我們許多企業試圖通過直接軟件信息化來倒逼管理改善,這種方式是很難行得通的;
第四:企業數字化
企業數字化能夠完整真實再現整個工廠的生產狀態,能在虛擬環境中優化、仿真和測試,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為實現柔性化生產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這次我也在西門子展臺現場采訪到了西門子數字化企業全球區域管理經理李東先生,當我問到“數字化企業如何在中小企業落地”時,他形象地講了三句話:
〈1〉:“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將企業的數據之路,工藝之路,管理之路“修通”并將這些“路”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具備打造數字化企業的基礎;
〈2〉:“渠成水要到”。有了數據之渠,要將現場采集到的源源不斷的數據同外部數據結合才能很好地指導產品研發,并有針對性地指導生產;
〈3〉“有目標才好行動”。企業要有數字化企業明確的目標,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是節能,提高設備效率,還是提高產品品質,節約生產成本?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持續地落地執行。
我非常認同李東先生的觀點,打造數字化企業需要一步一步地進行,扎扎實實地推進。
第五:生產智能化
當做好前面四步以后,再結合3D打印技術,特別是硬質金屬的粉末打印技術,智能物流連接,也許就能夠初步達成我們理想中“工業4.0”的最初的生產方式。
結語
其實目前世界各國對“工業4.0”都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標準和定義,也沒有一家企業已經實現理想中的“工業4.0”標準。但筆者認為,完成上述這些步驟并持續落地,再加上我們對客戶需求的個性化訂制、生產柔性化,在逐步達成“工業4.0”的狀態時,也就實現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同時我們從關注企業自身的效率升級到關注供應鏈效率的升級,再到整體產業鏈效率的升級,必定能讓我們的企業立于產業鏈的中高端。
我們離“工業4.0”究竟有多遠,其實就在前方,但要勤練內功,比肩左右!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免費學習管理課程
www.sytz6868.com 廣州市企業管理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