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工匠精神如何打造?從每一個小事抓起
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小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通過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就是我們打造工匠精神的追求目標。在接近目標的路上,我們要讓企業做到文化在外,匠心在內,堅持從每一個簡單的小事做起,重復打磨,真正形成一個良性的、優秀的企業傳統和企業文化。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來之品,從古到今,中國從沒有缺少過工匠精神。從公元前200多年到公元18世紀末,在2000多年的農耕經濟時代里,我們的絲綢、陶瓷、茶葉、金銀器等都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社會高階層的摯愛。中國古代的書法、雕塑和一些手工藝品至今很多都是世界各國的鎮館之寶。那個時候,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匠心制造的產品比我們現在去日本買馬桶蓋,去德國買廚具,從國外帶奶粉還要癡迷。
只不過是我們世界各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工業革命,而我們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經歷了100多年的灰色時期,但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后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制造正在一步一步地重新走出國門,而這些產品的背后必然有著一顆匠心,秉承著一種工匠精神。
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拾匠心,重樹工匠精神。現在耳熟能詳一個關于中制造的一個詞就是“產能過剩”,但是我們的產能真的過剩嗎?如果真的是產能過剩,為什么我們還要到日本去買馬桶蓋、電飯煲,國外代購、海淘還這么流行?跨境電商突飛猛增?其實我們去海外采購的這些產品有哪款產品我們中國是生產不出來的?與其說我們國家的產能過剩,筆者認為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品品質不足,至少品質的提升能很大程度上解決一部分產能過剩。這才是我們中國制造要轉型的重點,如果不進行品質提升,過剩的產品將越來越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呼吁“我們中國制造必須要進行一場品質革命,否則,將別無出路”,無論是專家學者的研究還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映證無疑都在說明著這一點。 我們中小私企不能夠總是跟著炒一些新概念,學一些新手法,喊創新。我們應當靜下心來從我們的產品工藝,企業內部管理,產品品質上入手,以實實在在的改善踏踏實實地往前走,因為我們制造業是一個重資產的產業,要維持整體供應鏈的平衡,就不可能可以快速大轉型。
我們朗歐企管在為企業提供駐廠管理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老板出去聽過一些培訓課以后,回來大力推行企業文化,表面看起來熱鬧非凡,但是實際的效益卻每況愈下。有些企業甚至粗略的認為,掛一些文化標語就能形成一種文化。
文化的背后是匠心,文化在外,匠心在內,沒有匠心支持的文化都是紙文化。我們做企業,必須要靜下心來,心不靜,無以成事,就算成,也會付出很大的成本。如果你仔細研究所有成功的企業家,辦的成功的企業,其實并不是他們學了什么大招,沒有大招,就是一些簡單的動作堅持地去做。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講過“簡單的事情你重復的去做,就是不簡單”。所以我們要用一顆匠心去辦企業,從我們的每一件小事上去入手,未來中國制造的佼佼者一定是工匠型的企業家而不是商業型的企業家。我們在工作當中去發掘那份對這件事情本身的熱愛,而不是僅僅想著做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物質上的回報。 真正的文化是一個企業整個體系運作的一種外在的顯象,企業文化不是口號,不是以企業墻上標語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來衡量的!
我看到很多企業老板的辦公室里面掛著稻盛老先生的“敬天愛人”,文化墻上掛著“六項精進”,但實際的企業里的運作,企業里的人都行與之違。真正的企業文化是由一個一個的具體的動作構成的,要像個工匠一樣的從我們企業里的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抓起、做起,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優秀的企業傳統和企業文化。沒有動作支持的企業文化都是“口頭文化”。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中小企業也不例外,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免費學習管理課程
www.sytz6868.com 廣州市企業管理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