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天天強調執行,執行力卻依舊低下?
導讀:重感覺,輕數據,是企業在提升執行力,甚至是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上面臨的最大的障礙。受制于一直以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過程當中,企業管理者過多地依賴自己的感覺,導致整個企業的人都養成了用感覺打交道、用感覺來開展工作的習慣。
我到過很多企業進行調研,發現這些企業甚至缺乏基礎的表單或看板,如日計劃表、生產計劃總表、生產進度表、車間的小時看板、生產日報表、績效考核表、品質日報表等,抑或很多表單和看板根本沒有及時更新。有些企業的報表在月底的時候,上面的數據還只更新到當月10日;有些設備點檢表在當月5日就把一個月的點檢項目全部打上“鉤”了。這些企業只是將填表單當成一種形式和任務,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些表單的重要性,就更別說依據這些表單上的數據來做管理了。
我多年前曾在富士康集團和光寶集團任職期間,每個小時、每天下班前都要關注各類報表數據,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類報表和系統,因為不看報表,就不知道明確的工作任務;不看系統,就不知道相關工作如何開展。一個規范化的企業是靠數據來管理的,需要完整的表單流,而且表單流要形成一個閉環。
我每次去企業都會聽到老板和高管提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企業里的執行力不夠”。每當企業老板跟我提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反問以下幾個問題:是哪些流程、制度、文件沒有被執行?是哪些人沒有執行?每個人沒有按要求執行的次數是多少?
幾乎沒有一個老板或高管能夠回答得出來。這就是企業里的核心問題。一談到執行力,我們總會講:“這個人的執行力還可以。”“那個人的執行力一般般。”“我們員工的執行力很好。”
“還可以”“一般般”“很好”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詞,是不可以量化的,如果用這種模糊的概念詞來評價企業里每個人的執行力,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的執行力都“差不多”。
為什么很多企業績效考核推行不下去?因為大家的考核成績都是90多分,而公司的業績并沒有績效上體現得那么好,員工無法得到承諾的獎勵。最后老板抱怨業績不理想,員工抱怨公司說話不算數。
要想打破這種靠感覺對執行力進行評價的方式,“將執行力量化”就變成了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關鍵課題。而將執行力量化的指標就是執行率。執行率=實際按標準執行次數÷檢查總次數×100%,例如,檢查某下屬的工作10次,其中他有2次沒有按照公司標準要求執行,則他的執行率為8÷10×100%=80%。
只有將執行力量化為執行率,才能夠真正提升企業的執行力。這樣做主要有三個好處:
第一,有了量化的執行力的數據后,就可以明確地知道每一個人的具體的執行率是多少,執行的情況也就一目了然;
第二,執行力量化的過程就是管理者了解每名員工的工作情況的過程:哪件事沒有執行?什么時間沒有執行?這樣,管理者就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真實的情況;
第三,責任人也能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反省,不斷進步,從而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結語
所以,在評價一個人的執行力的時候,不要再說“還可以”“一般般”“很好”,而要談這個人的“執行率”具體是多少。管理者要打破靠感覺做管理的思維習慣,要學會讓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靠數據管理。那么,怎么提高企業整體執行力呢?《管理是藍海》這本書專門用一章節的內容詳細講解了企業執行力落地的解決方案,拿來就可以用。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免費學習管理課程
sytz6868.com 廣州市企業管理咨詢公司